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一篇 评《克利索尔德》


  威尔斯先生和他的出版商采用了别出心裁的方法,使得他的最新作品被反复评论了三次,现在要想对此再发表意见,也许为时太晚,有画蛇添足之嫌。然而,在先是阅读了这些评论,其后又拜读了这部大作之后,我对这些职业评论家所说的话深感不满。现代批评家的一个弱点是缺乏辨别力,不能将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甚至威尔斯先生所选择的写作形式也使他们困惑不解。这些评论者弄不清威尔斯先生所追求的目标。他们好比买椟还珠,留下了自以为不可割舍的宝物,却把威尔斯先生奉献给英国读者的精华给抛弃了。也许他们的感受力过于单薄,无法体会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和广博的胸襟、浩大的气魄。作者以粗扩洒脱的笔触勾勒出这幅巨作,想吸引住千百万读者的目光,并推动他们的思想的前进。
  威尔斯先生在此所展示的,并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观点,也并不局限于他个人的经历和生活方式,而是转换了角度,持有一个与他自己的阅历迥然不同的观点:这是一个事业成功、思想开放、粗通科学知识而又不自命清高的英国企业家的经验。结果,这部书主要地并非是一件艺术作品;思想,而不是形式,才是其主旨。这是一件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称之为宣传品,它是企图把已为少数人所熟知的那种思想态度传达给广大群众的一次尝试。
  这部书是一盘大杂拌儿,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我将选择两个突出的、半经济性质的主题来谈谈。除此之外,书中的另一主要话题是妇女问题,即关于在现代世界中妇女与她们自身以及与克利索尔德式的男性所可能发生的关系。作者是以高度的坦率、深切的同情和敏锐的观察力来处理这个问题的。它给读者留下了——这也是作者的意图所在——辛酸苦涩的回味。
  上述两个主题中的第一个是对保守主义的猛烈抨击,并反复强调了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留恋过去的愚蠢以及僵化因循的危险。就像威尔斯先生的某些早期浪漫文学一样,这部作品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通过在巨大的时间跨度中凝神注视,回首过去,眺望未来,给人以一种悠闲从容的印象(如果人能永生,当然用不着匆匆忙忙)。而一旦来到今天,时间机器的运转就加速了,结果是现在我们不得不飞速前进,再也没有成百上万年的时间来供我们悠然徘徊了。我们生活中的保守势力,正面临着像恐龙一样的命运,其确确实实灭绝的日子已为时不远。我们的思想、习惯和成见并没有跟上物质进步的步伐,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周围环境的变化要远远快于我们自身的变化。时代的列车前进得太快,我们在车厢中东倒西歪,要是不赶紧挤上去,就会被摔下来。保守主义看来比自杀好不了多少。唉,不幸的恐龙啊!
  这是事情的一方面:我们裹足不前,正在自取灭亡,而时光飞逝如箭。不过同一件事情还存在另外一面——克利索尔德正是在此出现了。如果一个人在他活跃的职业生涯中与时代并进,而其习惯和生活方式却还在原地踏步,这将使他何等的苦恼!那些伦敦用来褒奖成功者的宴会和庆典,又会让他感到何等的厌烦!这些东西经过社会的矫饰,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乐趣,变得多么的无聊!现代商业巨头精力充沛的建设性活动与他在办公时间之外的无所适从,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在孜孜不倦地赚钱牟利的生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枯燥乏味和毫无建设性的。在该书第一卷中对于实业家们那种无可解脱的极度苦闷的心情,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克利索尔德的父亲,公司的发起人,也是投机商,由于烦闷,先是陷入了自大狂妄,后来又卷入了欺诈活动。因此,我们应当用两只手来把社会生活这块胶泥塑造成我们自己的当代形象。
  我们不仅是属于现代的,而且与我们的先人们比较起来,当我们成熟和掌握事权时,从字面意义上说,我们的年纪要比先人们更大一些。威尔斯先生着重指出了现代生活的一个长期为人们所忽视的特征,即我们可以活得比前人更长久,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以前是健康和精力衰退的年纪,现在我们却可以继续在这两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结果是,在今天一般人可望获得以前只有个别人才能指望的活跃持续期。实际上,我可以进一步补充(我认为)被威尔斯先生所忽视的一点,即在一个规模迅速增长的人口当中,其平均年龄要比规模稳定的人口低得多。这一特点在今后50年中,与过去50年相比,将会更为突出。例如,在今后两代人的时间内我们可能在人口规模上达到稳定状态,而下面这种情况将会比较迅速地出现,即与最近几年相比,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老年人(比方说,65岁及65岁以上者)将增加约100%,而中年人(比方说,45岁及45岁以上者)将增加大约50%。19世纪掌握实权的那些人与16世纪的这类人相比,在平均年龄上要高出不下15岁;而在20世纪结束之前,这个平均年龄也许还会再增加15岁;除非我们能在明显的体力和脑力衰退理由之外,找到使高级职位空缺的其他有效方式。克利索尔德(注意,他当时的年纪是60岁)对于这一趋势的看法与我不同,他看到了较多的好处、较少的弊端。当人们年老力衰时,他们大多会更加看重金钱和生活的安定,而创造和建设之心则日渐淡漠;并且在他们对具体问题的理性判断力显著衰退之前,这一过程就早已开始了。威尔斯先生喜欢年长者的世界甚于年轻人性欲色彩强烈的世界,这也许不无道理。但是这个年长者的世界与中年人金钱气息浓厚的世界之间,不过是一墙之隔。即使从最好的方面考虑,我们也会被体魄强健的“退休者”这一骇人问题所吓倒。关于过一点,威尔斯先生自己对里维埃勒地区常住的外来居民的绝望描写,为我们提供了一面活生生的镜子。
  因此,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而又令人难以称心如意的时代。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站在时代的浪尖潮头的人,发现他们自身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难以协调:在天真朴素上,他们不及前人;而在世故圆滑上,他们又比不上后代。因此,他们远远不如这两者快乐。威尔斯先生对那些热衷于实际行动的人所下的诊断,与埃德温·缪尔先生在他那部非常有趣的批评性著作《转变》中,对那些投身于艺术生涯或沉浸在冥思默想的生活中的人所下的诊断,是如出一辙的。根据缪尔先生的说法,我们时代的第一流作家们都是郁郁寡欢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满怀信心地加以支持或予以反对,结果他们的作品未能充分地反映出他们的天赋和才能,与那些在较为快乐的时代所产生的作品相比较,更是相形见绌——枯燥无味、捉襟见肘、苍白无力,正像他们自己对天地万物的感觉一样。
  总之,我们不可能止步不前,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不一定是变得更好,也不一定是变得更差,可能只是在趋向一种平衡。然而,为什么不能够变得更好些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开始从物质的丰裕中去收获精神的果实呢?如果要这样做的话,那么这种值得一试的变化,其动力又当从何而来呢?这就把我们带到了威尔斯先生的第二个主题上。
  威尔斯先生在《克利索尔德》的第一卷中描写了书中主人公对社会主义感到幻灭的情形。在第三卷中,他开始探寻究竟还有没有别的出路。要“变更这个世界的法律、习俗、规章和制度”,我们应当从何处获取力量来推进这场变革呢?“革命者应当从哪个阶级、什么类型的人中产生?怎样才能够使他们齐心协力、真诚合作?他们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推动变革?”工人运动被看成是巨大而危险的毁灭性力量,其领导者是一些“用感情代替思想”的感情用事者和伪知识分子。一场建设性的革命不可能由这些人来发动。人类当中富有创造力的智者不可能在这个角落里找到,而只能在科学家和现代大企业家中发现。除非让具有这种类型的头脑、性格和气质的人来担当这项重任,否则决不可能有所成就,因为这是一项在实践上高度复杂、在智力上极其艰巨的任务。所以,我们必须从右派而不是左派中吸取革命者。有一类人,他们现在是以创建巨大的实业为人生乐事,我们必须说服他们,告诉他们还有更伟大的事业在召唤着他们,从中他们可以获得更大的乐趣。这就是克利索尔德所谓的“公开的阴谋”。克利索尔德的方向是向左的,并且是左得不能再左的;不过他却试图从右派中唤起创造的力量和建设的意志,这种策略将使他能够成功地实现其目的。他认为自己在气质上基本上是个自由党人,但是政治上的自由党人必须脱胎换骨,以“更坚定的面貌和更明确的意志重生”。
  克利索尔德所表达的是一种对社会党的反感。这种反感是许多人,包括社会党人自己在内都觉察到了的。对世界的改造需要有创造力的梵天的妙手一触,但是现在这位创造之神正在为科学和实业尽力,还没有为政治和政府效劳。用克利索尔德的话说,世界的极大危险是,“在有创造力的梵天能够着手开始工作之前,湿婆,换句话说即工人阶级,现在由于觉悟到它现在无需忍受压迫和贫困而进行的热情破坏,可能使得梵天的任务难以完成”。我认为对这一点大家都有同感。我们都明白,当务之急是及时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以使梵天能够开始工作。因此,无论在哪个政治阵营,其积极的、建设性的分子在某种程度上多数都会愿意参与这个“公开的阴谋”。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他们举步维艰呢?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克利索尔德》有些美中不足,显然有些缺乏洞察力。为什么那些实干家们更乐于去赚钱牟利而不是去参加“公开的阴谋”呢?我认为这与他们星期天更乐意玩桥牌而不是上教堂是一样的道理。他们完全缺乏这样的动机,如果他们有的话,那就可以说,他们抱有一种信念。但是他们并没有信念,这些潜在的“公开的阴谋者”根本就没有任何信念。因此,除非这些人有幸成为科学家或艺术家,否则他们将不得不把身心寄托在一种伟大的替代动机、一个完美的代用品上。事实上,他们的这种安慰剂不是别的,不过是——金钱。克利索尔德指责工人中的狂热分子是以“感情代替思想”,不过他并没有否认他们毕竟还有感情。可怜的科克先生不是有一些也许克利索尔德先生所没有的东西吗?克利索尔德和他的兄弟狄根,一个广告商,四处奔走,想要寻找某种东西,以使他们充沛的里比多(libido)能有用武之地,然而却未能找到。他们也极力想要成为传道者,但却终究无法做到,结果他们依旧只是商人。
  这里我只是从该书所涉及的诸多主题中挑选了两个。那些主题的处理并非全都像这两个一样精彩。关于大学的情况,我就知道得比威尔斯先生更清楚,我认为在他的叙述里所包含的真理成分并不比一幅漫画所能包含的更多。他完全低估了大学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大学也许能够成为梵天的殿堂,对这种梵天,甚至是湿婆也要敬让三分。不过,总的说来,《克利索尔德》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是出自大手笔的意蕴深远的鸿篇巨制,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机智、真挚而豁达的精神。

  尽管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谈论过纯艺术,但是今天对纯艺术家们来说并非是一个美好的时代,要想在艺术上臻于第一流的完美境界,这个时代也是不相宜的。我们今天最有才华的作家,其作品也充满了缺陷,他们陷于批评的包围中,看上去似乎并不像是会流芳百世。因此,我们,作为这些作家的同时代者,如此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对他们是欠了债的。每个有理解力的人,对肖伯纳欠下了多大的债!而我们对H.G.威尔斯又欠下了多大的债!他的精神世界,似乎是和他的读者们的精神世界肩并肩地慢慢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在从童年到壮年的各个相继而来的阶段中,都能够从他的作品中不断获得享受,并由此使我们的想像力不断发展。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