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九章 股事纠纷



第一节 合用帐户的纠纷

  我国股市正处于发展初期,股票在相当时期内还是供不应求,股市入市的门槛比较高。在股市低迷阶段,要开设一个资金帐户一般需要5000元保证金,而在行情火爆之时,保证金会升至5  元或者更高。一些股民为能入市炒股,就与他人合用一个帐户,或委托他人代其进行股票交易。在其后,由于利益的冲突,相互信任度的降低,就常常引发一系列纠纷。

  1.1 猜疑起纠纷

  甲和乙合伙炒股,用乙的名字开户。自此以后的两年中,甲怀疑乙屡次将其股票高抛低吸,从中牟利。甲决定与乙终止合作关系,并拟抛出属于自己的股票,但乙不从,声称帐上的股票均在乙之名下,甲无权处置,因而引起纠纷。
  按我国现行规定,只有股票的持有人或记名者的委托人才能进行交易,且证券营业部门在股票的交易委托中要查验股票记名人的股东帐户卡、身份证明文件。在实际操作中,只有股票的记名人才拥有对股票的处置权利,而甲作为乙的合伙人是不能操作在合伙帐户中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股票的。
  但从法理来讲,股票的户名不是认定股票财产权的唯一依据。既然其他财产可以共有,那么作为财产所有权凭证的股票也可以共有,股票的实际出资人是可以在记名人名下实现对股票的所有权的。在股票实际出资人与记名人发生纠纷时,首先应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据此,甲出资购买并记在乙名下的股票,依法应归甲所有,甲有权处置这些股票。但由于股票是记名的,根据证券交易管理的有关条例,甲必须通过乙来实现自己的处置权,其方法有两条:一是乙根据甲的要求将股票卖出并将款项交与甲,其二是可由俩人协商一个价格由乙将股票买下并将其款项交与甲。

  1.2 代买股票起纠纷

  代买股票,就是在他人的请求下,股民利用自己的资金和帐户为他人买股票。产生这类纠纷的主要原因是买入股票后当事人的资金被他人占用,而请求人可视股票行情的涨跌来确定是否认可这种代理,代理人所处的位置比较被动。如股市行情下跌,请求人为了逃避损失可否认这种代理;若行情变得有利,请求人便可确认代理而坐收渔利。而在这种情形下,代理人又可否认代理的发生而将股票抛出盈利。
  1994年6月15日,上海股市收盘于496.11点,甲的朋友乙认为股市下跌空间已十分有限,便委托甲用其帐户为乙购入股票,并声称手头资金紧张,先让甲垫付,约定于7月11日归还。甲出于朋友之情便同意了乙的要求,在6月30日为乙购入所指定的股票,累计金额达4万元,同日上证指数收于469.29点。7月11日,上证指数已跌至428点,由于所购股票市值下降,甲担心损失扩大后乙不能履行还款义务,便催乙还款,但乙以种种托辞未履行承诺。随后上证指数一路下滑,乙便借各种理由推脱还款。7月末,指数下跌至333点,有关部门发布了救市的三大政策,乙正好出差在外。8月10日,甲见上证指数已涨至740点,便将乙委托购买的股票悉数抛出,盈利2万6千余元。乙出差归来之后便向甲索要股票或买卖股票盈利款,遭甲拒绝。
  在这一案件中,先是乙看到委托甲买入的股票发生亏损,便托辞不归还向甲的借款,有赖帐的企图。然后甲见股市暴涨,便将乙委托买入的股票全部抛出,将盈利据为已有。甲乙双方的相对位置随着股票指数的上扬而转化。
  按照法理,甲并未侵害乙的权益,相反,乙未依约履行还款义务,已构成违约。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89条第4款规定,按照合同约定一方占有对方财产,对方不按合同履约付款而超过约定日期的,占有人有权留置该财产且依法律规定以留置财产折价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来优先偿还应付款。乙向甲借款购买股票,甲乙之间便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而乙未按照约定的还款期限于7月11日将借款归还甲,便是违约。所以甲可依法行使留置权,将产生债权债务的标的物——
  为乙购买的股票留置,在甲一再催乙偿还借款而遭乙拒绝的情况下,甲可将股票出售并优先受偿。故甲出售乙所委托购买的股票是合法的。
  但由于股票的价值随着市场行情的波动而变化,甲将股票处理后其价值将与借款额度产生差异。毫无疑问,如售出股票的价值难以抵付债务,乙应该填平补齐,但如股票价值超出所借债务,其盈利应归借款人所有。

  1.3 捞价差起纠纷

  甲与乙系同事关系,1993年10月两人各出资2万元购买了某股票的认购证,并签订了《合资投资股票协议书》,由甲作为代理人。认购证中签之后,俩人又分别追加数万元投资购买了股票4000股。岂料股票上市之后,其价格并未超过发行成本,甲就对股票之事不再过问。而甲通过分析和研究认为股票跌势未尽,就将所有股票在10.5元的价位悉数抛出。在股市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后,乙在低于8元的价位将4000股股票买回,赚得价差1万元,并将差价款提出,占为已有。
  甲发现此时后,心理十分不平,认为既然与乙签订了《合资投资股票协议书》,且已表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乙赢得价差款1万元后应该平分,遂与乙交涉。而乙认为,其一,自己虽然将甲的股票抛出,但已如数补回,并未损害甲的利益。其二,自己将股票抛出后,也承担着股价下跌反升的风险。如果股价上涨,自己肯定将单独承担甲的损失。既然自己单独承担风险,那么其利益就不应该分享。由于俩人意见不一,甲将此时诉讼于法院。
  法院受理此案后认为:甲乙签订有共同投资协议,已明确表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且乙在高抛低吸中已动用了甲所拥有的股票和资金,故其价差应归俩人共有,因而判令乙将其价差的一半归还与甲。

第二节 透支的纠纷


  2.1 无意透支起纠纷

  无意透支,是指股民在实施买入委托时,主观上并无透支的故意,但由于操作失误,多填了买入股票的数量或金额,而券商又未即时审核其资金数量,以至造成了透支。
  无意透支,虽然股民并非有意,但由于透支的主要原因是股民造成的,所以纠纷发生后,股民仍需承担主要的经济责任,而券商因为未即时核对资金数量,也将承担部分责任。
  无意透支发生后,股民应及时通报与券商,以便尽快寻求弥补的方法,以免损失的扩大。
  股民刘某在购入股票时,多写了一个0,误将1万股填写成10万股,而本人帐户内只有资金9万余元,但券商接到委托单后未核查其资金余额,造成股票成交后透支数额高达90多万元。刘某发现笔误后,要求撤销交易,但为时已晚,其委托已经成交。刘某便向券商保证,由于本人失误,造成多购股票而发生透支,希望券商协助解决。同时,刘某还与券商协定,由券商提供专线,刘某在次日将股票全部抛出,一切损失皆由刘某负责。
  次日,刘某在券商处以略低于买价抛出股票1万股,但随后立即在另一券商处以稍高于买价抛出股票3万股。券商发现该情况后,迅速报告了公安机关,并派员至交易所将刘某在它处抛售股票的款项及未抛出的股票全部划至券商处销定。在仲裁部门主持下,刘某同意将剩余股票交由券商处理,券商便将刘某的股票全部抛出,累计造成损失26万。对此,刘某以自己一时疏忽在法律上系重大误解,券商无权抛售自己名下的股票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券商承担其抛售股票后造成的损失20万元。
  法院在审理该案后认为,在股票交易中,客户与券商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客户委托券商买卖股票,必须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资金或股票,而券商必须在客户的授权范围内履行其代理义务。刘某在股票的购入委托中,其笔误虽然不是其真实意图的体现,但发现后委托已经成交,不可更改,是造成巨额透支的主要原因。而券商虽按股民的要求忠实地履行了其代理义务,但一时疏忽,没有核验股民帐户上的资金数量,是造成股民透支的条件,也有一定的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这起纠纷中,股民透支系疏忽大意,而券商也一时马虎并为其势付了大量资金,双方均无融资意图,不属于信用交易。在纠纷发生后,券商有权收回其全部势款。股民在纠纷发生后同意次日在券商处抛售其全部股票来弥补损失。但又在其它证券公司抛售股票,有抽逃资金的嫌疑,且股民同意券商卖出剩余的股票,故券商的行为并无不妥,至于卖出股票的时机选择是否得当,系人的意志难以左右,其后果皆得由股民承担。
  在审理过程中,券商表示自愿承担损失5万元。法院认为,券商自愿承担的5万元损失与其应承担的责任相符,应予允许。同时判决股民刘某赔偿券商垫付的款项13万元并承担案件的审理费用。

  2.2 协议透支起纠纷

  协议透支,是股民征得券商同意后,股民占有券商的资金购买股票,这实际上是股民与券商共同实施的信用交易行为。协议透支发生后,如遇到股票行情上涨,股民抛售股票后,除去借款外,还会有所收获,此时一般都不会发生纠纷。
  但股民透支买入股票后,如遇上行情下跌,股民将难以偿还透支借款,这时就往往发生纠纷。而纠纷发生后,虽然股民与券商都将承担相应责任,但股民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还是相当大的。在1992、1993年间,许多股民因透支后无力偿还借款,结果弄得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
  根据我国的法律和股票交易的有关法规,协议透支从开始的借款协议就是不合法的。我国《货款通则》及有关金融方面的法律规定,借款合同的出借方必须是具有营业执照的金融机构,而券商特别是证券营业部的业务范围中并没有融资业务,所以券商就没有融资借款合同的缔约能力。另外,因为透支将导致股市上虚假的供求关系,引起股市的不合理波动,扰乱金融市场的稳定,违背了公平、公开、公正的三公原则,也是我国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令禁止的,所以透支行为及其整体协议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
  协议透支发生后,当出现行情下跌时,卷商一般采取强行平仓的方法来预防损失的进一步扩大。一般是将股民用透支款项所购股票强行卖出,将相应款项划走,并要求股民赔偿由此带来的损失。法律界人士认为:股民向券商协议透支,这是一种借贷法律关系,因我国的证券交易法规禁止信用借货行为,故这种法律关系是无效的。但透支发生后,股民用透支款项购买股票却是合法的,因为买入股票是一种证券交易行为,法律对其并不限制,且股票成交后,其风险仅由透支的股民承担,所以股票成交后,其所有权理应归股民所有,券商只能要求透支股民归还款项,而不能对股票强行处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协议透支实际上是透支股民以融资所买入的股票为担保的借贷行为,券商是不能直接处置抵押物的。在股民拒不归还贷款的情况下,券商可以请求法院拍卖或变卖股票的方法来实现其债权。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如股市的剧烈波动以至造成抵押物(股票)的大幅贬值或投资股民抽逃资金,为保护其财产不受损害,券商可采取自认为必要的保全措施,如冻结股民帐户、要求股民提供进一步的担保等等,但在实施这些措施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透支股民的行为足以使抵押物的价值减少或毁损,如股市的大幅下调时客户不主动平仓还债,透支股民在其它券商处抛售股票以抽逃资金;②券商不能从容地请求法院予以救济。
  不论是股民的无意透支,还是股民与券商之间的协议透支,当事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协议透支,券商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就更大一些。但尽管如此,股民在股票买卖中,还是应该谨慎行事,预防透支的发生,因为股市是一个风险之地,其股价走势具有不可测性,一旦预测失误,股民将会因为透支的发生而承担严重的经济后果。

第三节 委托不成交的纠纷

  在股票买卖中,由于股民的委托未成交,就会造成股民与券商之间的纠纷。一般来说,股民的委托未成交,如果不是因为股票交易中的所谓“不可抗力”,券商都会将股民的委托迅速地申报,因为券商的收入主要是来自股票成交的佣金,促成股票的成交符合券商的基本利益。但有时由于工作的疏忽或报单太多,券商也会发生漏报的错误,以至股民的委托不能成交,此时股民可与券商交涉、协商,如协商不成,股民也可采取进一步的法律手段来解决。
  在股票的申报中,股民首先应注意其委托是否符合要求,各种数据的填写是否正确无误,如姓名、股东代码、资金帐号、股票名称、数量、金额是否遗漏或写错,委托单据上的任何错误都可能造成委托单据的无效。如买入股票时,帐户中的资金不足、卖出股票时超过股票帐户中的股票数量等。其次在申报价格方面,为防止股票价格暴涨暴跌,沪深两交易所对此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接受的委托价不得超出即时成交价的±10%的范围,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限价为即时成交价的±5元,如股民的委托报价超出了该范围,虽然券商能按要求将股民的委托予以申报,但交易所的计算机系统将拒绝接受这些委托。另外,当某只股票因某些原因在上午停牌时,其上午的申报也将无效,其有效委托需待股票复牌以后。
  在实际操作中,当股民的委托符合各种要求而成为有效委托时,证券交易所将根据时间优先与价格优先的原则对其进行撮合。但股民应注意的是,即使其申报的价格曾经等于或高于当日的成交价时,股民的委托都不一定能成交。其一是当股民申报的价格等于成交价时,根据时间优先原则,同一价格的申报,委托在先者先成交。而在股票交易中,最低价或最高价所成交的委托往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有后申报的委托就不一定能成交。其次即使成交价高于股民的中卖价或低于申买价,但由于在股票交易的撮合中是以最低申卖与最高申买的均价作为成交价,所以当股民申报的价格优于成交价时也不一定能成交,而只有当股民的最低申卖价低于显示屏中的申卖价或其申买价高于其显示的申买价时,才能保证股民的委托申报成交。
  另外,当股票交易中遇到所谓的“不可抗力”时,股民的委托也可能难以成交。而所谓的“不可抗力”是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这就是在主观上当事人无法预料、客观上在当事人在当地所具备的条件下,当事人所具备的物质力量和技术手段都无法挽救。根据我国的法律,在交易所或券商遇到“不可抗力”而不能履行合约或合同造成他人损失时,交易所或券商将不负担民事责任。
  因我国的证券交易系统的电子化程度极高,如停电导致证券交易系统包括证券交易所的主机或券商的终端运行不正常、通讯系统的中断、计算机系统运转失灵、电子干扰造成的通讯系统的紊乱等都属于不可抗力。在这些情况下,若股民的委托申报不能成交,券商都将不承担法律责任,但券商有责任向股民作出解释。

第四节 错报委托单的纠纷

  在0股票的委托交易中,券商由于工作失误,有时将客户的委托内容错报,如将买单报成卖单、或将卖单报成买单,或将股民申报的价格或数量搞错,从而引起股事纠纷。
  券商错报委托单,不论是买卖意向错误、还是价格及数量等方面的错误,其责任完全在于券商,因为券商与股民之间是民事委托关系。券商是代理方,股民是委托方,股民的委托单就是授权委托书,委托单的内容就是委托范围。券商接受委托后应严格按委任单的内容进行申报,不得有越权行为,而发生错报就是一种越权行为,它属于一种无效代理,对股民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除非得到股民的事后追认。否则,由此造成股民的经济损失,券商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错误报单发生后,股民有两种处置方法,其一就是在办理确认手续时(也就是交割时)对此予以追认。其二是不予以追认并要求券商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1.股民认可错误报单时的处置发生错误报单后,如果股民认为券商这种超越代理行为的结果符合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股民对其委托成交的结果有权予以追认,这样问题便简单地解决了。错误报单由于股民的追认便取得了法律效力,股民以后便不得反悔。在实际的股票交易中,一些股民追认错误报单后看到股市行情的变化对自己不利,就提出反悔,要求券商给予相应的赔偿,这种要求是无理的。一旦股民追认了券商的错误报单,这种错误报单就取得了法律依据,股民再行反悔也将无济于事。
  股民对错误报单的追认可采取两种方式,其一是明示,这就是在办理交割手续过程中发现错误后向券商表示明确的认可。通常,股民在交割中发现错误后会向券商提出质询,有些股民在券商的好言好语声中也就稀里糊涂地认可了,所以股民发现错误后一定要三思,是接受还是否认,一定要拿准主意。其二就是默认,就是在办理交割手续时不作否认的表示,不提出任何异议,这也算是股民对错误报单结果的追认。
  如在牛市中,当券商多报了股票的申买数量,股量看到股价已上涨,通常就不会与券商交涉,这也算股民默认了券商错误报单的后果。此后即使行情有变,股民也不得以未看交割单为由而提出反悔,即使反悔也无法律依据。
  2.股民不认可时的处置股民不认可错误报单按交割期可划分有两种,当股民在正常的交割期限内(T+1交易仅限于次日)办理交割手续过程中发现错误时,如明确提出不接受这种错误报单的后果,则券商应对错误报单的后果无条件地承担全部的违约责任,并赔偿由此而造成的一切直接损失。一般地如果是券商报单失误,券商都会在股民提出异议后与股民协商,如股民不接受,券商都会承担由此而引起的后果。
  如果股民没有在正常的交割期去办理交割,当其发现错误后也可提出异议并要求赔偿损失。但股民应注意的是,券商只能赔偿在正常交割期内给股民造成的损失,对超过交割期后这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券商不负任何责任。根据我国民法规定,“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而受到指失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所以股民无权就法定或约定的交割期后损失的进一步扩大提出赔偿要求,而券商的赔偿责任仅限于错误报单成交后至法定的交割期限内。
  如某股民在卖出股票红利时,券商误将其股票卖出,第二天股民没有进行交割,其后股民使用帐户里的资金交易多次。三个月后,该股民在卖出该种股票时未能成交,并向券商查询,方发现股票已被错卖,并提出将资金归还券商,券商将错卖的股票归还与股民。其后,券商向有关单位提出仲裁,其处理结时为:券商错买股民的股票是一种无效代理,是应承担全部经济责任的,但因股民在法定的交割期内未依法履行手续,从而导致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这一部分损失应由股民自己负担,券商只负责赔偿成交日到交割日这一段的损失,股民可在股票卖出价与交割日的收盘价两者之中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价格来作为错卖股票的成交价,如交割日的收盘价高于错卖股票的成交价,其中的差价应由券商补齐。
  错误报单的发生,其责任毫无疑问在券商方面。但为了及时发现错误,服民在股票委托后都应在法定的时间内进行交割并及时向券商提出质疑,如果股民不在法定的交割期内完成交割手续,券商至多只承担法定交割期内的损失,其后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将由股民承担。

第五节 其它纠纷


  5.1 股票盗卖的纠纷

  当股民发现股票被盗卖时,首先应区分是沪市股票还是深市股票,因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及托管与深交所有着本质的不同,深圳证交所实行的是“分散托管、集中交易”的方法,股民的股票是托管在所开资金帐户的券商处,也就是说股民在什么地方买进股票就只能在该地抛出股票,其它地方一律无效,所以股票的错卖一定与股民开户处的券商有关。而上海证交所实行的是“中央托管、通买通卖”的制度,所有的股票都是托管在上海证券中央登记公司的一个大库房中,而不是存放在具体的券商处。股民在进行上海股票的交易时,它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开有上海证券交易业务的证券营业部对自己的股票买进卖出,而不受地域或券商的限制。这也就是说,只要指令正确,全国的任何一个券商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股民的上海股票进行操作。其关键就在于券商发出这种操作指令的依据在法律上是否有效,即这种操作是否有委托依据且这些依据是否真实,这就是股民的身份证、股东代码卡和资金帐户是否真实可靠。当股民发现沪市的股票被盗卖时,首先应到上海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或委托异地的证券登记机构查询其股票帐户的交易记录,然后根据登记公司的证明再与进行操作的券商进行交涉。
  股票被盗卖及资金被提走,它首先与股民不注意保守秘密有关。不管是沪市股票还是深市股票被盗卖,盗卖的前提是盗卖者知道股东帐户卡的号码、股东姓名、股票的存量。在提出股票款时,券商有责任核验股东代码卡、身份证和股东帐户的密码,如果是深市股票,除非是盗卖者伪造了股民的股东帐户卡、身份证,否则券商对股票的盗卖及资金的提出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券商将赔偿由此而带来的全部损失。如盗卖者伪造证件而提出资金,它就属于一种违法犯罪行为,股民和券商可报公安机关处理。一般来说,买卖深市的股票都在一个固定的券商处,券商与股民间相处日久,都比较熟悉,深市股票被盗卖的情况并不多见。
  我国股民的股票被盗卖,绝大部分发生在沪市,这与沪市股票的通买通卖不无关系。盗卖者在其它券商处盗卖股票后,可通过伪造股东代码卡、身份证件等形式将股票款提出,遇到这种事情,对于股民来说都比较棘手,它需要股民到股票卖出地配合券商及公安机关共同解决。
  为了股票与资金的安全,股民在股票交易中应该严格保守交易秘密,最稳妥的还是采取锁定交易,即在开设资金帐户时,就向券商声明只在一处进行股票交易,以防股票的盗卖。

  5.2 代缴配股款的纠纷

  有些券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根据一些股票在配股时不少股民忘记交纳配股款这一事实,就在配股结束之前,只要股民资金帐户有足够的资金,不问股民是有意放弃还是忘记配股,就将资金划出,替股民将配股款缴上,从而引起纠纷。
  出现这一类纠纷的过错完全在券商,因为股民与券商是代理关系,股民是委托方,券商是代理方,券商只能依股民的有效委托进行代理,发果没有股民的委托指令,券商的代理行为就属越权代理,其代理结果如得不到股民的追认就没有法律效力,而由此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应由券商来承担。配股权证赋予股民的是配股权力,配与不配,股民可按当时的市场行情来确定,如果配股价高于正股价或股民认为正股价有可能跌破配股价,股民就可行使配股的否决权,一般是到期不交配股款,自动放弃。而对于券商来说,它至多只有建议权,而不能越权替股民行使配股权利。

  5.3 挪用资金的纠纷

  在股票交易中,因券商内的部分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漠,有时发生券商挪用股民资金的纠纷。这种纠纷的产生,其责任完全在于券商,而无论挪用股民资金的是券商法人还是其中的工作人员,因为根据券商与股民的协议,券商只能根据有关规定的委托方式、委托内容行使代理权,任何超越代理权限的代理行为都将由券商承担责任后果。在这类纠纷发生后,某些券商常以法人被更换或违纪的工作人员被辞退为由来推卸责任。但按我国法律规定,这种后果的发生将不因券商的法定代表人的改变或工作人员的辞退而予以逃避,这就象居民储蓄一样,不论是银行的哪一名工作人员犯罪,银行到期都得按约定的利率偿还客户本息。而券商挪用客户的资金属于超越代理权的行为,所以股民有权向券商追索因此发生的一切经济损失。而作为被侵权人,客户可向当地的人民法院进行诉讼或通过行政渠道向证券监管机构报告,用行政手段制裁券商的违规行为。

附一 股事纠纷的处理部门

  股事纠纷的解决方法有如下方面,其一是协商,这就是纠纷发生后,当事人本着互相谅解的原则和精神,自行协商解决。其二是调解,这就是请当事双方都可接受的中间人进行调解,以求解决。其三是仲裁,当事人双方就事先达成的仲裁条款,请求仲裁机关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裁决,其四是诉论,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向法院提出诉讼。
  我国解决股票纠纷的管理机构及其基本职能如下:
  中国证监会: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股票发行与交易的具体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审定从事证券业有关的会计事务所的资格。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审批和归口管理证券机构。
  财政部:归口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国家体改革:负责拟定股份制试点的法规,并组织协调有关试点工作,并会同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中央企业的股份制试点。
  国有资产管理局:具体负责对国有股的监督和管理。
  国家新闻出版署:主要负责有关证券市场的报刊及音像制品的监督和管理。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维护股票市场秩序,监督检查股票发行与交易过程的违法活动。
  中国国际仲裁委员会:负责对证券经营机构之间及证券经营机构与交易所之间就证券争议问题进行仲裁。
  公证机关:负责办理涉及股票的有关公证事务。
  律师机构:为证券市场提供法律服务的自律性行业组织。
  监督机关:负责国家公务员因股票而违反政纪行为的查处。
  公安机关:负责维护股市秩序,制止危害股市治安的违法行为,还负责一些股票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
  检查机关:负责涉股刑事案件的侦查,股票刑事案件的公诉以及股票案件的审判监督等。
  人民法院:负责各类股票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除此之外,各省、市的证券管理组织及两大交易所都设有专门部门接受股民的投诉。

附二 案例分析


  一、透支买入股票被盗卖

  1.基本案情
  1993年8月上旬,郭某在帐户上资金不足千元的情况下,在甲证券公司委托买进“金杯汽车”股票5000股、“冰箱压缩”股票1000股、“轻工机械”股票1000股,成交金额为82万元。同月中旬,该证券业务部发现郭某名下的股票少了“金杯汽车”股票2500股和“冰箱压缩”400股,并与郭某取得联系,在得知郭某未曾抛售上述股票后,即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查询,发现某股票已在前日在乙证券公司营业部被人抛售。
  经查,在前一日,一孙姓股民用郭某的帐号将上述股票抛出,在办理委托手续过程中,孙某向乙证券公司工作人员出示了本人身份证。该部接受委托后,当天以9.3元卖出“金杯汽车”2500股,以124元卖出“冰箱压缩”400股,而“轻工机械”未能成交。在当晚进行数据汇总时,乙证券部发现此笔交易的委托人与股票成交汇总单显示出来的股东姓名郭某不相符合,遂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在第二天将前来交割的孙某抓获。
  此后,郭某以股票所有人的身份向法院提起诉讼,诉乙证券公司侵犯其股票所有权。
  原告认为,其帐户中的部分股票被他人盗卖,是因为被告乙证券公司在接受委托过程中操作失误所致。其接受委托时,只核对股东帐号,未核对股东姓名,以至孙某将其股票盗卖,造成了原告的巨大经济损失。据此,原告要求赔偿损失62万元。
  被告乙证券公司则认为:原告的股票系透支买入,因我国禁止信用交易,其透支买入股票在法律上是一种无效行为,其不拥有对上述股票的股权,同时也不具有原告这一诉讼主体的资格。总之,被告方认为法律不应保护违法者的权利,而“信用交易”的所有权更不应受到法律保护。
  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原、被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协议,被告给付原告人民币32.5万元,原告遂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撤诉。法院认为,原、被告双方现已达成协议,且履行完毕,裁定同意原告撤诉。
  2.分析
  该案涉及三个问题,其一是信用透支的法律关系如何认定?其二是透支买入的股票所有权属于谁?其三是股票被他人盗卖的责任由谁承担?
  信用透支所反映的法律关系,是一种融资行为的借款关系,即证券商允许股民用少量的资金购入超量股票,股民超过自有资金部分购入的股票所需资金应视为已由证券商为其垫支,这是因为证交所与证券商对每日清算按“净额交收”原则,每个证券商在一个清算期中对价款的清算,只计其应收应付价款相抵后的净额,对对证券(同一种证券)的清算,只计其应收应付数相抵后的净额。虽然在实践中允许透支的时间掌握在当日清结,不一定直接反映占用证券商资金的结果,这主要是现行买卖股票在清算期上在一个时间差。这种时间差并不能因此否定透支行为所反映出的借款关系,根据现行证券管理的有关规定,信用透支是一种无效民事行为,股民应承担返还借款的责任。
  那么由这种无效民事行为而实施的交易行为是否有效,也就是该案的第二个争议焦点,即采用透支方式买入的股票所有权是证券公司的还是股民的。
  由于透支反映的是股民与券商的一种借款关系,股民用透支款以自己名义委托证券商为其购买的股票当然应归股民所有,只是购买股票的资金是采用透支方式;其二,购入股票品种、数量、价格全部由股民决定,证券商只是按股民委托而实施代理行为。其三是股票的风险责任由股民自己承担。
  其四是股民向证券承担的责任是归还相当于透支买入股票部分的款项。
  股民透支买入的股票被他人盗卖,系证券商审核证件过错所致,故责任应由乙证券商承担。在该案的审理中,乙证券商主动赔偿股民损失32.5万元,股民撤诉,法院予以准许,所以法院对本案的处理也是正确的。

  二、授权不明起纠纷

  1.基本案情
  1992年9月上海股市自从8月份暴跌以来,一波又一波地往下走。股民刘某正为亏损的2万多元发愁,他决心再搏一下,做个短平快,赚点差价。这天他看好了永生股票,在准备填写买入委托单时,正巧营业部里的股市行情显示线路出现故障,价格一时确定不了。刘某找到平常较为熟识的券商工作人员陆某,请他帮助与红马甲勾通一下,以弄清股价的走向。不久陆某就向刘某通报了信息。刘某表示愿意贴着卖出价买入70股永生股票,接着将委托单的第一联送到报单小姐处,自己拿着第二联走了。第二天在成交通告栏里,许某在其它股票中发现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但他未引起重视,根据前天的股市行情,以为自己的委托未成交,便未再提及此事。半个月多后,刘某欲买入食品一店股票,递上委托单和资金卡时被告知已透支400多元。许大吃一惊,找出那张委托单第二联一看,上面买入价格是198元,按此计算,即使成交也应有千余元盈余。但券商工作人员拿出的第一联委托单上的买入价格却填的是220元。第一、二联差异很大,双方对此各执一词。这时,永生股票价格为正好为每股198元,刘某提出将这些股票抛掉,损失由证券部负责。证券部同意先抛售股票,但不同意承担损失。为此刘某向法院提起诉论,请求判令证券公司立即归还资金卡上的存款15000元,赔偿银行利息200元。审理中。双方同意将永生股票先出售,得款一万余元存于被告帐户中。
  原告认为,他是问清永生股票即时价为196元时才确定买入价198元,将委托单送给被告委托买入股票的,而被告却将其视为市价委托,以220元价格成交,超越了代理范围,由此引起的损失应由被告承担。
  被告认为,原告交付的委托单买入价格栏是空白的,根据惯例,他们按报单时的价格成交后再填入买入价格,没有超越代理权限,买入的股票应按成交价格交割。
  法院审理后认为,刘某委托被告买入股票应当确定买入价格,并在委托单上填写明确。其将两联买入价格不一致的委托单递送被告,属于授权不明。被告工作人员未认真审核,未及时提出纠正,以致酿成纠纷,对此双方均有过错,应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发生纠纷以后,刘某未及时交割和处理误购的股票,以致股价进一步下跌造成的损失应由其自行负责。
  2.分析意见
  证券买卖是一种合同行为。投资者买卖证券有两种形式,柜台交易和场内集中交易。柜台交易时,投资者直接根据证券商挂牌价格,当场议定买卖数量和手续费,当场收付清结,订立和履行合同一次完成。场内集中交易,股民必须与证券经纪商订立委托合同,就委托买卖证券的品种、价格和委托期限作出约定,授权证券商代理买卖;投资者有权了解委托的执行情况,证券商应提供方便;在符合规定和证券商同意的前提下,投资者可以变更和解除委托合同。券商在受理委托时应认真审查委托人委托的内容是否详尽,对内容不全证券买卖委托不能受理。
  根据现行的有关规定的和惯例,因授权不明买进的股票应归授权人所有。本案刘某递交的二联委托书中的价格不一致,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属于一种授权买进价格不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65条第3款规定,授权不明委托买进的股票,所有权应属委托方,刘某得知股票买进后,以价格不符为由,拒绝交割,并明知股市将进一步下跌,但对已购进的股票不采取适当措施,由此造成的扩大损失应由刘某自己承担,券商对授权不明买入股票的损失应对半承担。由于刘某委托的价格不明确,券商也未认真审核,以致误购股票,对由此造成的损失,一般是买进股票与正常发现误购后即卖出股票,其价格差应由双方各半负担。当然券商张贴成交公告时误将刘某的股票列入其他名称的股票栏,以致许某没有及时发现成交错误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由此造成的损失应由证券部承担。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